进入 周天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地方债 。
——治理产能过剩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。第三产业发展延续了去年的态势,增长7.8%,比第二产业高出0.5个百分点。
应按分类指导原则,在制定严格监管措施的同时,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,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公开发行建设债券,恢复投融资能力。地方融资平台负债率较高、税收收入下滑、土地收入增速下降等,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。通过扩大试点、完善相关法规、提高管理水平,推动资产证券化,以增强流动性,拓展融资渠道,增加金融机构化解风险的手段,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状况,也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、贷款贵的问题。经济增速过低,尤其是短期增速过快下滑,将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,银行的不良率明显上升,则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。在抓好相对慢变量的重大改革的同时,可优先启动需求侧、见效快的改革措施,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扩需求、稳增长,对刺激政策发挥替代效应的作用,同时通过换机制、调结构,有助于培育中长期增长新动力。
这说明经济运行与基本面所能支撑的潜在增速基本吻合,不宜因短期增速变化而对整个经济运行状态做出过于消极的估计。来源:人民日报 进入 刘世锦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经济 。金融部门应运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,包括重点建设债券等措施,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规划和财税政策引导的方向。
靠引进资金、技术,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和资源优势,发展劳动密集型、资源密集型产业,把人均GDP搞到5000美元左右,容易做到。加快高铁建设,尽快形成高铁网络,将使国民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。发展高铁,最适合国情,被称为绿色运输方式。要加快新农村建设,推进整洁农村行动。
特别是在目前通胀压力小的情况下,金融调控政策应适时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变到以结构调控为主,运用强大的金融力量支持经济转型升级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部署,为土地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农业公司流转,发展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了体制条件。
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,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。要采取优惠政策,鼓励扩大就业,增加居民收入。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,尤其需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,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。当前,提高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,降低投资率,从而化解产能过剩的难题,成为宏观调控所面临的突出任务。
如,淮河经济带是目前有条件成为新的增长极的地区。一年多来,营改增的试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,应加快在全国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全面推开,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。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: 一是扩大居民消费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坚决向污染宣战,表达了治理污染的决心。
三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。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
(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) 来源:经济日报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经济转型升级 。即对符合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经济活动,不管属于哪个行业、哪类企业,都要给予鼓励,而对不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经济活动,一律采取惩罚性政策。
继续鼓励企业、科研单位、大学增加科技研发投入,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带动产业升级,逐步提升我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。去年,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已达46%,超过了第二产业,但是应当看到,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6%。——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。只要改革到位,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必将在未来10年内出现一个持续、井喷式的增长,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。这种选择型的政策的好处是,有利于少数产业的非均衡发展,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,往往造成顾此失彼,水多了加面,面多了加水,带来新的结构失衡。要继续把改善居民住、行条件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。
一是以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为中心的环渤海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三大都市群。在市场准入政策上,要制定负面清单,实行非禁即入的原则
要扩大公共服务,改变公共服务长期供给不足的状态。一是以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为中心的环渤海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三大都市群。
我国农村人口尚有6.4亿人,农业劳动力尚有2.6亿人。如果经过5年到10年的努力,将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,提高14个百分点,就能新增1.1亿个就业岗位。
按照国家城镇化规划要求,我国的城镇化将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同步推进。其次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、以周边的地级市为节点的次区域城市群,在带动省域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。加快高铁建设,尽快形成高铁网络,将使国民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。面对转型升级的任务,计划部门应制定转型升级的目标、重点、要求。
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,将释放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力,使工业化、城市化、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。即对符合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经济活动,不管属于哪个行业、哪类企业,都要给予鼓励,而对不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经济活动,一律采取惩罚性政策。
计划、财税、金融三大杠杆,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。特别是在目前通胀压力小的情况下,金融调控政策应适时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变到以结构调控为主,运用强大的金融力量支持经济转型升级。
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。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从选择型转变为功能型。
目前这三大都市群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.5万亿、1.7万亿、1.3万亿美元,再经过10年的发展,经济总量均有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,超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大都市群即纽约都市群和东京都市群各2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。三大调控杠杆要围绕促进转型升级形成调控合力。应抓紧制定淮河经济带的整体规划,做到汛期蓄水、常年用水、科学调度,实现洪水资源化。在此阶段,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,更好发挥政府应有作用。
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,在不同发展时期,应选择不同区域作为经济增长极,以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。这种选择型的政策的好处是,有利于少数产业的非均衡发展,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,往往造成顾此失彼,水多了加面,面多了加水,带来新的结构失衡。
三者之间既相制衡,又相协调,形成合力。关键是要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市场机制,这就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,建立谁污染、谁付费和第三方治理制度,培育环保市场。
长期以来,在制定产业政策时,往往对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。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,我们不仅不能使政府去功能化,而且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。